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关于公开征求《随州市五大优势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意见的公告 发布日期:2023-09-10 信息来源: 编辑:随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审核:经信局 字号:[ ]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推动优势产业引领性发展的战略部署,结合随州实际,我局特制定《随州市五大优势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现将征求意见稿全文发布,广泛征求社会公众意见和建议。欢迎社会各界积极提供意见和建议,并请于2023年10月10日前以信函、传真、电子邮件等书面形式反馈。

                                               联系单位:随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联系电话:0722-3596198

    

    信函寄到:随州市城南新区迎宾大道市政府大楼六楼随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并在信封上注明“意见征集”字样

    电子邮箱: sjxjysq@suizhou.gov.cn

    传真:0722-3596198





随州市五大优势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

2023







   


1.随州市专汽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1

2.随州市冶金建材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14

3.随州市新材料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6

4.随州市高端装备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36

5.随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45







随州市专汽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

2023-2025年)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推动优势产业引领性发展的战略部署,抢抓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机遇,加快专汽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打造湖北省万亿级汽车走廊节点城市,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思路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围绕千亿元产业发展目标,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协同创新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促进转型,以绿色环保推动持久发展,擦亮“中国专用汽车之都”和“武襄十随”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金字招牌,打造神形兼备的专汽之都,构建专用汽车转型升级示范区,为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提供产业支撑。

二、发展目标

(一)总量目标。2023年专汽实现总产值680亿元,2024年实现总产值800亿元,2025年,专用汽车年产量力争超过25万辆,专汽产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成功打造千亿产业集群。

(二)企业目标。2025年,专汽资质企业突破90家,专汽产业规模以上企业总量超过220家,培育2-3家产值过百亿元的集团公司,3家产值过50亿元公司,10家产值过20亿元公司。

(三)创新目标。2025年,新能源专用汽车占比达到20%,高新技术企业新增30家以上,专精特新企业新增30家以上,新申报发明专利数量50项以上。

三、发展重点

(一)抢抓新能、智能、应急“三大风口”

积极引进知名企业与新楚风、程力集团合作,开发和生产纯电动、燃料电池专用车底盘和整车,支持本地专用车生产企业与程力集团、新楚风合作,加快生产新能源和智能网联专用车。积极引进新能源汽车头部企业来随布局动力电池及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铜箔铝箔、高功率密度电机等产业链,打造全国专用车新能化智能化示范基地;发挥随州作为全国首批应急产业示范基地的先天资源优势,引导程力集团、江南专汽、瑞力专汽、江威智能等企业大力发展医疗救护、核酸检测、电力运维、军品等应急车辆,推进专汽产业与应急产业融合发展。(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发改委、随县政府、曾都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

(二)夯实底盘、上装、整车“三大链条”

发挥底盘龙头带动作用。依托新楚风、程力集团、东风随专底盘生产线,重点发展高性能、高可靠性、高附加值的中重型专用车、特种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军用专用车和轻型载货车底盘等系列产品。以底盘企业带动“零部件—底盘—整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配套发展,奠定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底盘优势。发展通用关键零部件。重点支持东风车轮、华龙车灯、新兴全力等汽车零部件企业,拓展研发车身内饰系统、电器照明系统、电子控制系统等汽车零部件技术,提高车桥、汽车铸件、液压件等通用汽车零部件的市场占有率。发展上装零部件。开展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信息技术、传感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究,重点引进和研发光电类传感器、电控系统、电磁控制阀、液压控制阀等专用汽车上装关键零部件产品。(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发改委)

(三)提升产品、企业、城市“三大品牌”

产品方面,做大做强江南消防车、齐星房车、楚胜环卫车、玉柴东特危化品车、润力高空作业车等随州专汽特色品牌。以齐星集团、江南专汽、程力集团等军品资质企业为龙头,重点研发生产野外宿营车、野外炊事车、通信保障车等军用后勤装备用车;鼓励齐星集团、威尔特芬、程力集团等企业开发更多款式新颖、功能完备、安全舒适的房车产品。企业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支持程力集团、楚胜集团、新楚风、东风随专、重汽华威打造区域龙头企业,重点支持程力集团打造世界一流企业。城市方面,依托中国专汽之都、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金字招牌,加快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和融合应用,推进专用汽车试验场、全国专用车上装装置检测中心、国家智能网联专用汽车测试示范区、智慧供应链产业园项目建设,建立完善智能网联汽车及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测试、验证、标准体系,全力加快随州城乡融合示范区、军民融合示范区建设,放大专汽之都“虹吸效应”。(责任单位:随县政府、曾都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发改委)

四、实施路径

(一)实施智能制造提升行动

1.装备智能化。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推进工业机器人、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等智能装备在汽车及零部件等企业的应用。引进三一重工、中国中车等企业智能化技术和装备,利用各种嵌入式的系统和软件对专用汽车产品进行智能化改造,突破性提高企业智能装备水平,用3年左右时间促进60%以上企业引进智能化装备。(责任单位:市经信局)

2.产品智能化。推动大数据、云平台、信息化、智能化新技术在专用车领域的研发应用,引进中电集团、三一重工、中联重科,携手电信、移动、联通等运营商服务企业产品研发和智能升级,开发出能自诊断、自调整、自适应、能感知、有大脑、会思考的智能化专用车产品。(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经信局)

3.智能协同制造。加强专用车信息网络、平台、标准等智能制造发展基础建设,针对随州智能制造发展短板,加快核心技术装备、系统解决方案等关键领域突破,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构建完善的智能制造发展环境。推进江南专汽、新楚风、齐星集团、毅兴智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快齐星集团智能化焊接、涂装、总装机器人、智能化数控模具,东风车轮智能生产线,毅兴智能数控机床等与专用车企业项目的对接,提升企业智能制造水平。(责任单位:市经信局)

(二)实施技术创新引领行动

1.加快专用车关键共性技术研发。重点实现轻量化整体设计技术、整车集成技术、专用车制造及上装零部件的标准化和模块化设计技术、车联网技术、卫星导航技术、危化品专用车安全技术、专用汽车工艺装备技术等在专用汽车产品上的应用转化。加快推动楚胜集团、程力集团、玉柴东特、润力专汽等企业运用新材料、新工艺,开发设计轻量化罐式车;新楚风、齐星集团、程力集团等企业开展新能源整车集成技术和公共平台技术的攻关与升级。(责任单位:市科技局、湖北专汽研究院、随州武汉理工大学工业研究院)

2.建立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推进校企合作,构建开放式产业科技创新网络,打造与国际接轨的产业科技创新生态,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湖北专用汽车研究院、随州武汉理工大学工业研究院服务对接企业能力,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形成与企业协同发展的大格局。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从事产品开发的专业技术人员占企业员工总数比例达到8%以上,专用汽车行业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件以上,大中型专用车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达到3%以上。(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经信局)

3.积极转化科技创新成果。围绕转型升级、新一代技术、产品创新的重大共性需求,促进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力争重点骨干企业建成1个省级或市级研发平台(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校联合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每年至少有一项与高校或科研院所联合研究的重点项目;每个主导产品每年至少申请1项发明专利。(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经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发改委)

(三)实施质量品牌培育行动

1.加快“一企一品”建设。引导企业走专业化发展道路,争做专精特新、单项冠军。帮助全行业具有较高创新水平的40个拳头产品进入国内同行业前列,力争程力集团城市环卫车、楚胜集团油罐车、江南专汽消防车和高空作业车、新楚风新能源专用车、玉柴东特化工防腐液体车、许继三铃电源抢险车、威尔特芬旅居车、聚力科技洗扫车、东风车轮钢质轮毂国内排名第一。(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市场监管局)

2.强化质量标准建设。鼓励企业参与和起草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国家标准,尽快出台罐式车团体标准,提升随州专用车定价话语权。全面建设全国专用车质量提升示范区,通过质量大比武活动,提升随州专用汽车产业的质量信誉、质量安全水平;围绕研发创新、生产制造、质量管理和营销服务等加强质量控制,支持企业提高质量在线监测、在线控制和产品生产周期质量追溯能力。(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

3.注重企业文化塑造。以精神力量激励企业创新,通过考察、参观、培训等方式开拓企业家视野、培养企业家精神和责任意识,提升其规划发展的能力和素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强化奖惩机制,厚植企业家精神,大力倡导“工匠精神”,不断创造精品。坚持以高尚活动培养员工素质,持续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比赛、读书等活动,提升员工凝聚力、向心力和综合素质。鼓励企业建设展览馆、图书室等文化设施,营造良好文化氛围,注入品牌文化元素。(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经信局、市市场监管局)

(四)实施市场主体壮大行动

1.加快龙头企业培育。瞄准成长“关键点”,坚持全生命周期育主体,建立健全规上工业企业培育库,实施动态管理,培育一批行业龙头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责任单位:市经信局)

2.推动产业优化重组。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央企来随重组民营企业和投资建厂,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和股份制企业,优化产业结构,推动股本多元化发展。建立企业联盟,推进本地重组,实现产品相对分工,避免同质化竞争。鼓励专用车龙头企业以产品为纽带,重组小微企业,实现协作化发展。(责任单位:市招商局、市经信局)

3.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全力推进国家级专用汽车和应急装备检测研发基地项目、新楚风氢能源商用车研发制造项目、程力集团新能源商用车专用底盘研发制造项目、楚胜集团创新工厂项目、斯诺年产10万吨新能源动力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恩耐吉科技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项目、星新材料年产万吨多孔硅项目建设。加快新上专用车、新能源、技改扩能、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力争投资过20亿项目3个,过10亿元项目5个,过5亿元项目10个。健全项目包保、“一企一策”、协调服务等工作机制,加强要素保障,确保项目竣工投产。(责任单位:随县政府、曾都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招商局)

(五)实施引资引智开放行动

1.加大招引力度。发挥专汽产业招商分局职能,采取胎招商、脑招商、链招商、网络招商、以商引商等方式,围绕产业链完善配套,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企业来随投资合作,实现强强联合,加速发展。力争引进2—3家国内500强企业落户随州,在引进国际知名企业上力争实现零的突破。组建“中国专用汽车之都”招聘团,到全国高校巡讲,宣讲随州专用汽车文化,招聘优秀应届毕业生,为随州企业注入新鲜血液,鼓励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再培训。(责任单位:市招商局、市经信局、湖北省专汽研究院、随州武汉理工大学工业研究院)

2.开拓海外市场。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重点区域,以汽车和零部件为重点领域,深化国际产能和制造合作,推动优势企业“走出去”,通过国际化展会、博览会、经贸洽谈会等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资源、技术和市场并购。加快出口产品、市场、品牌升级。鼓励随州企业到市场潜力大、产业配套强的国家投资建立生产基地、境外销售和售后维修服务中心,提升“中国专汽之都”品牌国际影响力。(责任单位:市商务局)

(六)实施服务平台搭建行动

1.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湖北专汽研究院建设、随州武汉理工大学工业研究院体制机制创新。建立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营运模式,面向国家专用汽车产业发展需求,打造专用汽车产业共性技术研发、技术咨询与服务、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及人才培训等技术与服务平台。以产业化为目标,积极开展随州企业核心技术和前瞻技术的创新研发,努力建成国际先进、国内一流水平的专用汽车技术研发基地。(责任单位:市科技局、湖北专汽研究院、随州武汉理工大学工业研究院)

2.加快共享平台建设。加快工业互联网(专用汽车)平台建设,利用互联网、云平台、卫星导航技术,整合行业资源,实现大数据互联互通共享。建设智能公共“工装、工艺加工中心”,实现全产业链工装和资源共享。加快建设企业互联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企业向专业个性化定制、专业和远程服务转型,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发展。(责任单位:市经信局、联通随州工业互联网研究院)

3.加快国家专用汽车车载装置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湖北)建设。完善国家专用汽车质量检测中心功能,为全国和随州市专用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提供产品质量检验新技术应用效果验证,争取纳入国家和湖北省大型科研仪器检测服务平台。(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

4.加快建设汽车试验场。推进专用汽车试验场项目建设并尽快投产达效,满足随州企业的汽车可靠性试验和专项试验需求,降低试验检测成本,提升我市汽车制动、转向、冷却、传动等系统的性能。(责任单位:曾都区政府、市市场监管局)

5.规划建设随州专用汽车国际会展中心。推进会展中心规划建设,构建专用车展览、企业营销、电子商务、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成全国有影响力的会展中心,打造“中国专用汽车之都”世界窗口。(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发改委、市国投公司)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市汽车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抓好综合协调、政策制定、环境营造、组织推动和检查督办等重点工作;加强行业指导、形势研判,及时研究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难题,统筹推进随州汽车产业发展。

(二)加强政策支持。出台支持专汽行业发展政策,支持行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为随州市专汽行业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结合行业发展需要,做好土地规划、财政资金、金融服务以及人才培养等市场要素保障,完善新增产业园区和重点建设项目的水电气供给及金融、商务、通信等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功能。统筹安排新增工业用地指标,保障重大项目建设用地。

(三)加强金融支撑。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充分发挥专汽产业基金作用,重点支持企业开展产品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等活动。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出资,依法申请设立企业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推广大型设备、生产线的融资租赁服务。提供信贷政策支持,推动信贷产品和服务创新,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专用汽车行业的支持力度,扩大中长期贷款规模。支持企业上市,引进各类股权投资,推进企业债权融资,稳步推进资产证券化。

(四)加强行业规范。强化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建立质量失信“黑名单”制度,深入开展重点产品、重点企业质量执法。建立长效机制,依法严厉打击非法改装等违法违规行为。充分发挥汽车行业协会、质量协会作用,加强行业自律,营造公平、公正市场秩序,形成企业主体、政府主导、部门监督、行业自律、社会参与的共治格局。


附件:专汽产业重大项目清单


附件:

专汽产业重大项目清单

  单位:亿元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内容及责任单位

建设年限

1

斯诺动力电池负极材料项目

斯诺年产10万吨新能源动力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项目总投资30亿元,新建低温炭化、石墨化、高温炭化负极材料生产线,以及变电站、办公楼、宿舍、食堂、仓库等配套设施。

(责任单位:高新区管委会)

2023-2024

2

新楚风氢能源商用车研发制造项目

项目总投资20亿元,分两期建成3.5万辆新能源商用车产能,一期达产1万辆新能源商用车。

(责任单位:曾都区政府)

2023-2025

3

国家级专用汽车和应急装备检测研发基地项目

项目总投资15亿元,主要建设综合管理区、科研中心、教育培训中心、汽车通用功能检测和试验场、厂区实景测试区、应急装备测试区和越野性能测试区等。

(责任单位:曾都区政府)

2023-2025

4

湖北昱通新能源有限公司铜箔产业基地项目

项目总投资15亿元,建设年产2万吨高端铜箔产业基地及电解铜箔研发中心。

(责任单位:高新区管委会)

2023-2025

5

湖北犇星碳素材料有限公司年产千吨多孔硅项目

项目一期投资10亿元,建设年产千吨多孔硅生产线。

(责任单位:高新区管委会)

2023-2025

6

湖北交投随州市供应链物流园项目

项目总投资10亿元,建设供应链物流园。

(责任单位:高新区管委会)

2023-2025

7

程力—壹为新能源商用车专用底盘研发制造项目

项目总投资5亿元,新建新能源汽车底盘生产线。

(责任单位:曾都区政府)

2023-2024

8

广水恩耐吉科技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项目

项目总投资4.2亿元,新上年产万吨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生产线。

(责任单位:广水市政府)

2023-2025

9

盛星机械双金属制动鼓建设项目

项目总投资3亿元,建设年产20万件双金属制动鼓生产线。

(责任单位:曾都区政府)

2023-2024

10

湖北楚胜创新工厂

项目

项目总投资2.5亿元,新建整车定制化制造生产线4条,购置研发、生产、检测等设备300台(套)。

(责任单位:高新区管委会)

2023-2025

11

琅菱氧化锆陶瓷生产线和锆珠生产线项目

琅菱氧化锆陶瓷生产线和锆珠生产线项目。项目总投资1.5亿,建设氧化锆陶瓷生产线和锆珠生产线各一条。(责任单位:曾都区政府)

2023-2024

12

竣豪双金属制动毂

项目

项目总投资1.5亿元,新建2条双金属制动毂生产线。项目量产后,预计年生产高端铸件50万只,年产值2亿元,年创税1000万元。

(责任单位:随县政府)

2023-2024

13

长沣(湖北)专用

汽车制造项目

项目总投资1.5亿元,新建厂房、综合办公楼及环卫专用车生产线4条,购置安装大型激光切割机及喷漆设备8台(套)。

(责任单位:随县政府)

2023-2024

14

天一智能高端装备产业化二期项目

项目总投资1.05亿元,建设厂房两栋、宿舍楼1栋。

(责任单位:曾都区政府)

2023-2024

15

湖北楚帝智联科技公司智能环卫装备生产技改项目

项目总投资1亿元,建设年产2000台智能环卫装备生产线。

(责任单位:曾都区政府)

2023-2024

16

湖北康牧专用汽车装备有限公司专汽畜牧业专用车生产项目

项目占地120亩,新建生产车间20000平方米,油漆车间2000平方米,综合楼2000平方米,大门及停车场地5000平方米,购置专用车生产设备30台(套)。

(责任单位:曾都区政府)

2023-2024







随州市冶金建材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

2023—2025年)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发展的战略部署,加快冶金建材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思路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目标定位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瞄准产业链终端、价值链高端,以产品高端化、生产绿色化、加工精深化、园区特色化为主攻方向,加快推动一批打基础、补短板、强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落地,努力建成龙头引领、结构优化、环境友好、资源节约、效益突出的绿色冶金建材产业基地。

二、发展目标

2025年,围绕打造全省“一园两基地”,即:石材循环利用示范园、钢铁冶金产业基地和新型建材制造基地,做实做强冶金建材产业。

(一)产业规模大幅提升2025年,全市冶金建材产业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600亿元以上,其中:绿色建材产业达到200亿元以上,石材加工产业达到250亿元以上,低碳冶金产业达到100亿元以上,循环经济产业达到50亿元以上。

(二)生产布局明显优化。广水市重点发展冶金、水泥、市政管材、循环经济产业,随县重点发展石材加工及循环经济产业,曾都区重点发展新型建材产业。

(三)择优扶强实现突破。在冶金建材行业培育1-2家产值过百亿元龙头企业、10家产值过10亿元骨干企业、3-5家税收过亿元企业、10-15家税收过1000万元企业。

(四)科技赋能再上台阶。引导企业加快研发机构建设,加强产学研用合作,强基础、扬优势,力争在关键工艺、节能减排技术、高端产品研发、生产和应用技术等方面取得新突破,着力解决一批“卡脖子”难题,研发一批填补国内空白的高精尖产品。

(五)绿色发展引领示范。积极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持续提升节能和低碳制造水平,鼓励优质企业参与实施工业低碳行动和绿色制造工程,推动创建一批绿色工厂、绿色车间。力争废钢铁加工行业准入公告企业达到2-3家,全流程达到超低排放要求,确保按要求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加快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支持广水新煌循环资源产业园建设,打造全省重要的循环经济产业园;支持中润循环和闽昌循环二期项目建设,打造华中石材循环利用示范园。

(六)“智改数转”步伐加快。通过信息技术与装备的集成应用,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建设步伐,进一步强化基础装备、优化生产管控、深化数字应用,提高生产智能化、数字化水平,力争打造2个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智能车间,实现产业数字化转型,助推高质量发展。

三、重点任务及路径

聚焦产业定位,锚定主攻方向,结合我市冶金建材产业发展实际,重点推进绿色建材、石材加工、低碳冶金、循环经济产业实现突破性发展,发挥优势产业示范引领作用,构建我市冶金建材产业新发展格局。

(一)深耕四大重点领域

1.绿色建材。落实绿色低碳发展要求,加大环保建材的研发生产。发展壮大新型建筑防水材料,扶持培育新型建筑装饰装修材料,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建设华中地区重要的环保材料研发生产基地、新型建材制造基地。创新发展铝材装饰行业,支持金辉铝业、盛宝纳科技、盛港科技加大科技创新,开展精深加工,不断拓展铝材应用领域,在继续做优建筑铝型材基础上,大力发展工业铝型材,提高产业竞争力;抢抓机遇,新上钢化玻璃,扩大钢构产能。鼓励华新水泥、金环水泥、星光建材转型升级,提高水泥自给率和产品竞争力,推广应用干混砂浆和特种保温砂浆。(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环保局、随县政府、广水市政府、曾都区政府、随州高新区管委会

2.石材加工。加快矿权整合进程,加速矿区道路和环保设施的标准化建设,推动石材资源的开发利用由传统粗放式向生态化、集约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石材产业结构由单一化、同质化向多样化、定制化、个性化方向转型,石材经营模式由传统制造向服务型制造方向转型。责任单位:随县政府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经信局)

3.低碳冶金。推动冶金行业智能升级,加强基础实力和创新能力建设,实现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不断提升钢铁产品的质量、效益和服务水平。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支持企业科技研发和转型升级,采用先进冶金铸造技术与工艺装备,全面提高产品供给质量和效率。引导企业对接专汽及零部件、风机机械等产业,开发与之配套的特种钢、优特钢,提升产品品质,优化产品结构。推进冶金产业超低排放,推动绿色布局、节能及提升能效、突破性应用低碳技术。责任单位:广水市政府市经信局)

4.循环经济。构筑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体系,推动双碳目标顺利实现。促进工业废弃物和建筑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加速推进欧冶链金再生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壮大广水新煌循环资源、鑫腾环保科技、炜烨再生资源废钢回收加工利用规模,打造废钢(含废铜、废铝)回收加工利用基地;支持闽昌循环、中润循环、众益陶瓷等企业利用废弃石料加工建材产品,打造石材循环利用产业基地;引进铝材回收利用项目,不断延伸铝材产业发展链条。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环保局、随县政府、广水市政府

(二)突破性发展重点任务

1.促进行业安全、绿色、规范发展。着力推动绿色建材的发展和应用,大力推广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石材产业以新一轮矿权改革为机遇,进一步完善安全、环保基础设施,引进先进设备,实现道路、开采、加工安全以及矿区植绿、水体净化、现场降尘、生态保护等目标,致力全行业安全环保双达标、双引领。冶金产业按照国家钢铁产能置换政策,支持华鑫冶金购买合规产能,扩大现有产能规模。支持企业开展低碳改造,不断提升节能减排、减污增效工艺水平,实现安全、绿色、规范高质量发展。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应急局、市环保局随县政府、广水市政府、曾都区政府、随州高新区管委会

扩大冶炼产能。以华鑫冶金被纳入湖北省低碳冶金工业“十四五”规划环保型绿色钢铁基地建设为契机,加快扩能和技改项目建设,投资35-45亿元建1座高炉和1座转炉,力争2025年实现300万吨产能规模责任单位:广水市政府市经信局)

培育优质企业。以产业龙头企业为中心,通过内培外引、集聚发展,形成梯度培育体系。到2025年,华鑫冶金产值超百亿元,新煌循环产值超40亿元,鑫腾环保产值超20亿元,康辉石业、瑞丰石材、金昌石材、鑫福石业、大洋塑胶等产值均超10亿元,新增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家以上、专精特新企业5家以上。责任单位:市经信局随县政府、广水市政府、曾都区政府、随州高新区管委会

擦亮区域品牌。强化质量标准,推进品牌建设,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着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石材产业基地和低碳冶金产业基地,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增强品牌意识,做优低碳冶金和绿色新型建材产品。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经信局随县政府、广水市政府、曾都区政府

2.促进行业高端、智能、创新发展。推动冶金建材产业智改数转,加快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加强基础实力和创新能力建设,加快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科技化,不断提升企业产品质量、经济效益和服务水平。支持华鑫冶金开发优特钢、永阳材料开发绿色环保涂料;支持石材行业重点瞄准工装石材和家装石材市场,着力构建高端化产品体系、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高端石材品牌。加快智能化进程,按照信息化、数字化、可视化的思路,推动建设智能矿山大数据管理平台,提高对石材开采、运输、生产加工等全环节的监管能力。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科技局随县政府、广水市政府、曾都区政府

实施创新驱动。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一批共性技术研发中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引进计划,建立促进技术创新的人才支撑体系。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经信局随县政府、广水市政府、曾都区政府、随州高新区管委会

完善产业链条。根据我市产业分布特点,在冶金、石材、建材细分领域分别实施“链长+链主”工作机制。以链主企业为主体,积极引导产业链骨干企业、配套项目向龙头企业集聚。依托石材开采、加工的规模效应和巨大的市场需求,大力发展和引进上下游配套产业。责任单位:市招商局市经信局随县政府、广水市政府、曾都区政府

强化科技赋能。充分发挥冶金建材产业经济规模优势和资源优势,建立健全产学研协作机制,针对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和重大技术项目组织科技攻关,不断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经信局随县政府、广水市政府、曾都区政府

3.促进行业集聚、协同、高效发展。引导行业集聚发展,培育省级重点石材产业集群,突破性建设广水杨寨冶金工业园、随县石材循环产业园等一批特色工业园区。实施招大引强,密切跟踪北新建材等央企国企投资方向,支持兼并重组广水市永阳防水等相关企业。支持随县引进建设装配式建筑配套新型保温墙体材料、装配式建筑叠合楼板、墙板、异型构件及福鑫钢化玻璃、正和铝材项目。完善产业基础配套,建设广水杨寨铁路专线、随县石材运输专线。力争冶金建材产业成为全市首个入库税收过10亿元支柱产业。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发改委、随县政府、广水市政府

建设现代园区。高标准规划建设“中国随县绿色循环经济产业园”,推动精深加工、装备制造、综合利用、配套服务等优质项目和新型业态向产业园区聚集,打造石材产业高质量发展“主阵地”。以华鑫公司为依托,建设低碳冶金产业园,承接全国钢铁企业产能转移,力争“十四五”末钢铁产能达到300万吨。以新煌公司、鑫腾环保为依托,汇聚行业资源、资本,不断延伸产业链条,辐射带动一、二、三产业聚集发展,推进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建设。以汇通物流公司为依托,建成智能化、现代化、数字化的物流产业园,打造鄂北区域性物流集散中心。(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随县政府、广水市政府

实施产业招商。找准强链、延链、补链方向,精准绘制产业招商图,推动产业链配套闭合、上下游协同发展。通过引导知名石材生产企业到随县设立企业总部,带动石材企业销售端、贸易端向随县回流,扩大产业产出效益。(责任单位:市招商局随县政府

助推协同发展。聚焦“襄十随神”一体化发展、流域治理一体化推进,强化科技、设备、人才等资源融通共享,产业上下游配套发展,差异化竞争。强化四大区域协同发展、融合发展、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做大做强块状经济。(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人社局、随县政府、广水市政府、曾都区政府、随州高新区管委会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推进。成立随州市冶金建材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完善定期研究、情况通报、督办落实等工作机制,统筹全市冶金建材产业发展全局性工作,确保行动方案落地实施。强化市直部门协同和市区联动,协调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问题,形成产业发展合力。

(二)强化要素保障。支持出台推动冶金建材产业发展专项政策,发挥各级财政相关资金和政府性基金的引导撬动作用,支持冶金建材领域先进技术转化应用,扶持骨干企业提能扩产、提质增效。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用好政府性融资担保。协助落实冶金建材行业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社保、住房等事项,进一步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动力。对冶金建材产业重大项目由市级统一调配用地指标,建立用地审查报批“绿色通道”。提升交通、电力、燃气、给排水、污染治理等保障能力,支持冶金建材产业重大项目建设。鼓励县域出台支持冶金建材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在资金、土地、人才、用能等政策方面给予扶持。

(三)强化行业管理。成立冶金、石材产业协会,加强对行业关键、共性问题研究论证,推动行业交流合作,协助政府对行业发展提出对策建议。建立健全冶金建材产品质量监督体系,强化行业标准执行力度,引导企业向品质过硬、效益提升、服务提质等方向规范有序转变。

(四)优化发展环境。以控制成本为核心优化营商环境,营造更加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开放便利的投资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宽松有序的经营环境。针对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开展“一企一策”精准帮扶。落实好各项惠企稳企政策,支持中小微企业提升专业化能力,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附件:随州市冶金建材行业年度目标任务清单



附件:

随州市冶金建材行业年度目标任务清单

单位:亿元

行业

名称

分年度目标

重点项目及责任单位

2023

2024

2025

480

540

600

绿色

建材

170

185

200

  1. 大洋塑胶总投资3亿元建设多重缠绕增强复合压力管、静音管材及管件生产线项目;
    2
    、湖北盛宝纳科技有限公司总投资2680万元建设一套自动喷淋系统生产线及一批专用设备项目。

(责任单位:广水市政府)
3
、圣磊石业总投资8600万元建设装配式建筑配套新型保温墙体材料制造项目,计划建成3个车间,建成保温墙体材料生产线3条;4、晶美玻璃总投资8.6亿元的钢化玻璃加工项目。

(责任单位:随县政府)
5
、博大钢构总投资1.5亿元的扩建项目。

(责任单位:曾都区政府)

石材

加工

190

215

240

  1. 唐王冲光宝山矿区饰面花岗岩项目,项目建成后,年产值12亿元;

  2. 随州鸿盛矿业有限公司总投2.2亿元新建厂房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项目;

3、湖北福昌矿业集团有限公司总投资2.2亿元的随县董家庄矿区生态治理及综合利用建设工程项目。

(责任单位:随县政府)

低碳

冶金

95

100

110

  1. 华鑫冶金工业有限公司投资45亿元建设华鑫冶金产能置换及技改提能项目;投资2.7亿元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主要包含太阳能电池方阵、蓄电池、充放电控制器以及逆变器等四大主要组成部分,总装机容量40MW

2、华鑫冶金工业有限公司投资5亿元,建设优特钢生产线,包括“优特钢产品升级配套LF精炼炉技改建设项目”,两台精炼炉LF-60t本体,土建基础及相配套的生产辅助系统;

3、信阳港隆板业有限公司与华鑫配套发展,引进至少10家以上配套企业,总投资20亿以上,打造湖北省新型金属材料产业示范园;4、山西中兴铸业集团重组金汇公司,投资3亿元新上三条v法生产线及配套厂房设施建设项目。

(责任单位:广水市政府)

循环

经济

25

40

50

1、中润绿色投资4亿元的建材开发项目。

(责任单位:随县政府)

2、总投资2.5亿元鑫腾环保科技废钢加工项目;

3、新煌循环总投资11亿元的物流、废钢、废铜、废铝、废建筑材料回收加工利用等综合项目;

4、欧冶链金投资5亿元的废铜、废铝项目。

(责任单位:广水市政府)


随州市新材料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

2023-2025年)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推动新兴产业突破性发展的战略部署,致力将新材料产业培育成为新的发展引擎、新的产业支柱、新的税源支撑,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思路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下好先手棋、抢占制高点、建设新园区、打造大产业”的发展思路,围绕竞相角逐、梯次发展的“2236”产业体系,建设全省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以资源、能源及产业等优势为依托,以高端化、集聚化、智能化、绿色化、国际化发展为主攻方向,做专做精做强新能源电池材料、软体材料、医用材料、光电子信息及有机硅材料、新型建筑材料,构建支撑产业创新发展、链式发展、绿色发展的良好生态体系,加快实现产业聚变、裂变、蝶变,为打造随州第五张名片——全省“新能基地”夯实根基。

二、发展目标

未来三年,围绕国内相关科研院所寻合作,围绕行业头部企业抓引进,围绕全省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链促配套,引进一批重大工业项目、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建设一批产业服务平台、形成2-3个过亿元税源点,促进新材料产业集聚效应更加凸显,价值链地位大幅提高,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形成龙头企业牵引、配套企业协同、公共服务完善的新材料产业生态。到2025年,力争新材料产业产值200亿元以上,入库税收5亿元以上,上市企业1家以上。

三、重点任务及路径

坚定不移地把新材料产业作为基础性、先导性、税源性产业,从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企业培育、科技创新、园区建设、平台打造等多个方向重点培育。

(一)深耕五大领域。立足现实所有,发展所需,政策所向,选择五大细分领域予以培育。

1.新能源电池材料领域。围绕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结构件、铜箔、铝箔、电芯、粘接剂等新能源电池材料主要组成部分做好补链、延链、强链文章,着力打造百亿元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基地。支持星新材料建设年产1万吨六氟磷酸锂、年产3万吨多孔硅及3万吨硅碳负极材料、年产2万吨二乙脂及年产3万吨电解液等项目;支持斯诺新材料建设10万吨锂动力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建设全省单层最高生产车间(38米);支持昱通新材料建设年产7万吨高端锂电铜箔项目;支持恩耐吉新能源建设万吨级钒基聚阴离子钠电正极材料;支持科迪雅建设锂电池正极粘接剂项目。引导琅菱智能为星新材料、斯诺新材料配套生产研磨机、分散设备,天一智能从事绝缘体材料、防火材料、镀膜材料、研磨材料生产。引导企业与在省内落户布局的亿纬锂能、楚能新能源、比亚迪、宁德时代等头部企业开展合作。配套完善石墨、硅粉、多聚磷酸、氟化锂等关联产业。突破性发展储能电池产业、电池回收产业。(责任单位:随州高新区管委会、广水市政府、市经信局)

2.软体及装饰材料领域。支持金龙新材料深耕高端户外广告材料、新型蓬盖内饰材料、高端气密材料、铁路运输加固材料、国家应急救援物资材料,加快推进投资20亿元的应急救援产品研发及智能制造项目,打通上下游产业链,打造全国最大、产业链最完整的软体材料产业基地。支持凯威高分子立足随州专汽产业优势,加快高分子材料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建设,适时启动改性材料生产线项目建设。(责任单位:曾都区政府、随州高新区管委会、市经信局)

3.医用新材料领域。讲好“神农尝百草”故事,弘扬中医药文化,围绕广药、哈药、云南白药等国内知名药企,着力引进一批先进医药制造业企业。以医药产业的大突破,带动医用新材料产业大发展。重点支持利康医用材料扩大药用钠钙玻璃瓶、铝塑组合盖、丁基橡胶塞生产规模,升级提档智能化生产车间,并围绕现有产品批号新上中性硼硅玻璃瓶生产线项目。支持晶星科技加快年产3000吨氯代苯甲酸和年产3000吨氯代苯甲腈医药中间体项目建设,并根据市场需求适时扩大产能。支持双星药业做精做专创面修复医用敷料、创面修复材料、可吸收骨修复替代材料,启动可吸收性外科缝合材料。(责任单位:随州高新区管委会、随县政府、市经信局)

4.光电子信息及有机硅材料领域。巩固华昶能源国内仿单晶电池片和非标电池片龙头地位,促成新投产高效电池片生产线达产见效。支持武大光子入驻新材料产业园区,依托教育部有机硅化合物及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基础硅树脂、重防腐涂料、室温硫化硅橡胶、改性硅油、MQ树脂、压敏胶等生产线,投资4.3亿元打造有机硅新材料上下游产业生态循环链。提升晶星科技单晶硅、多晶硅片、晶圆片、太阳能电池等光伏组件品质。(责任单位:随州高新区管委会、曾都区政府、市经信局)

5.新型建筑材料领域。支持大洋塑胶巩固提升PVCPE管材、管件,不断扩大钢塑复合压力管道市场占有率,打响国内首创名头,加快实施VoPlus建筑排水用静音管材及管件、多重缠绕增强复合压力管、耐低温抗冻无规共聚聚丙烯管材等项目;支持永阳材料做大做强防水卷材、防水涂料产业,加快启动光伏防水一体化卷材、环保水性涂料项目建设。引导大洋塑胶、永阳材料做优生产性服务业,致力提供解决方案、工程安装、技术咨询、售后维修等服务。(责任单位:广水市政府、随县政府、市经信局)

(二)攻克关键技术。

1.突出自主创新。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组建研发机构,壮大研发团队,加大研发投入。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支持企业原始性创新,发挥企业家在创新中的领头雁作用,构建企业家、核心研发团队、资深技术骨干、基层研发人员四级创新梯队。力争到2025年新材料行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到60%以上,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以上。(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2.加强企校合作。鼓励企业加强与国内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合作,支持在随州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基地、研发中心、实验室,为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重点支持星新材料、金龙新材料、大洋塑胶进一步加强与国内重点高校及先进材料研究所合作,加快新产品小试、中试和量产,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实现“钱变纸”到“纸变钱”的转变。(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人社局)

3.组织协同攻关。支持我市新材料骨干企业与国内、省内产、学、研、用关联主体组建创新联合体,组织协同攻关。重点在高能量密度负极材料、钠电池正级材料、耐低温抗冻管材、高端医药材料等领域实现突破。(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科技局)

(三)培育势企业。

1.引进一批优势企业。市级负责统筹新材料产业区域协同发展,避免县域重复建设、无序竞争;县市区政府落实招商主体责任。要以区域生产要素资源和产业发展空间布局为前提,瞄准新材料全产业链头部企业,开展精准招商。大力推行以商招商、代理招商、股权招商、专班招商。紧盯贝特瑞、国轩高科、国民技术、北新建材、济川药业等国内关联知名企业抓招商、寻合作、求配套。支持知名国企、上市企业与我市新材料骨干企业开展股权合作或兼并重组。形成“招来一个、吸引一批、带动一片、发展一方”的产业集群效益。(责任单位:市招商局、随县政府、广水市政府、曾都区政府、随州高新区管委会)

2.打造一批链主企业。支持新能源电池材料、软体材料、医用材料、光电子信息及有机硅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领域骨干企业进行资源整合,针对产业缺项、技术缺项实施并购,加大产业链延伸投入力度,推动上下游一体化、集团化发展。支持星新材料建设新能源新材料生产基地;金龙新材料建设软体材料一体化基地;利康医用材料建设医用新材料生产基地。支持星新材料、金龙新材料、利康医用材料、双星药业、大洋塑胶等优势企业抢抓资本市场注册制改革机遇,加快上市步伐。到2025年,力争打造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的新材料企业1家,过20亿元企业3家。(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地方金融工作局)

3.打造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支持星新材料、大洋塑胶、三江固德、双星药业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做大做强,做专做精鼓励金龙新材料、利康医用材料等积极申报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加速培育中小企业,重点在企业孵化培育、科技支撑、公共服务等方面予以支持。鼓励链主企业牵头建立中试基地,为中小企业开展中试熟化和产业化提供服务。到2025年,力争培育新材料专精特新企业5家以上、单项冠军5家以上。(责任单位:市经信局)

(四)建设特色园区。

充分发挥我市新材料产业优势,汇聚“襄十随神”北部列阵资源,着力打造“两园一区”。

1.青春化工园

按照《随州市青春化工工业园总体规划(2021-2035)》,健全功能,补齐短板;围绕《随州市青春化工工业园招商手册》,聚焦新能源新材料、精细化工产业特色、园区定位,大力实施“胎招商、脑招商、链招商”,力争“三年满园”,落户项目20个以上,实现产值120亿元以上。(责任单位:随州高新区管委会、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招商局)

2.广水市化工产业园

在广水市应山城区东南侧规划建设占地2138亩,总投资8.02亿元的广水市化工园区。园区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工、农业化工三大板块,力争到2025年,入园企业10家以上。(责任单位:广水市政府、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招商局)

3.何店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依托汉十高铁、汉十高速、麻竹高速,在曾都区何店镇规划建设23.5平方公里的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示范区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重点打造软体新材料、医用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建设区域高质量发展“强引擎”、科技创新“策源地”、对外开放“主窗口”。(责任单位:曾都区政府、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招商局)

(五)健全服务平台。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针对企业共性化需求引进、建设相应的服务平台。以动力电池新材料为重点,在随州高新区引进建设或联合建设公共研发中心、实验室、检测中心;以随州电厂铁路运输线以及随州南、何店、淅河三个高速匝口为依托,建设1个大型原材料物流基地;以随州专汽、香菇、电子、新材料等特色产业为依托,建设特色产业博览中心;以随州大数据产业园区为依托,引导新材料企业上网入云,建设新材料产业信息服务平台。(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随州市新材料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完善定期研究、情况通报、督办落实等工作机制。领导小组定期通报产业发展动态,拟订配套政策,强化要素保障,研究解决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定期开展活动招商、小分队招商,协调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完善新材料产业发展统计体系。根据企业发展、项目建设需求,召开“一企一策”现场办公会,及时配备项目服务专班。

(二)建立产业专家库。邀请行业知名专家加入随州市新材料产业专家库,定期举办专家论坛,交流研讨市场、技术、产业、政策的最新动态,为产业分析、创新能力、区域布局、重点招商、政策设计等提供战略咨询。紧盯重点高校中的新材料相关重点学科,用足用好“科技副总”政策,定向邀请一批高端人才为企业把脉支招。

(三)制定配套政策。加强财税、金融、招商、科技、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同配合。结合国家、省近年来出台的支持民营经济、扩投资、降成本等方面的政策文件,研究出台综合性配套政策,统筹引导资金、土地、人才、能源、物流等各类资源要素向新材料产业汇聚,为企业穿上政策“小棉袄”,装上金融“助推器”,形成支持“白名单”。


附件:随州市新材料产业年度目标任务清单



附件:

随州市新材料产业年度目标任务清单

行业名称

分年度目标

重点项目及责任单位

2023

2024

2025

75

122

200

新能源电池材料

20

50

100

1.犇星新材料3万吨多孔硅。一期投资6亿元,建设10000吨多孔硅;二期投资12亿元,建设20000吨多孔硅;

2.犇星新材料3万吨硅碳负级材料。一期投4亿元,建设10000吨硅碳负级材料;二期投资8亿元,建设20000吨硅碳负级材料;

3.斯诺新材料年产10万吨动力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建设动力电池负极材料、硅基负级材料生产线,建成低温碳化车间、石墨车间、窑炉等,自建22伏变电站;

4.昱通新材料高端锂电池铜箔。建设年产7万吨高端锂电池铜箔生产线。

(责任单位:随州高新区管委会)

软体及装饰材料

20

25

30

5.金龙新材料应急产业及智能制造项目。扩大文旅装备材料、应急材料、新型环保广告材料生产;

6.凯威高分子技改提能。新增改性材料生产线2条,新建高分子材料生产线。

(责任单位:随州高新区管委会

7.众焱化工新材型环保高分子材料。新上8条生产线,购置安装生产设备50台(套)。

(责任单位:随州高新区管委会)

医用

新材料

8

12

20

8.利康医用材料技改提能。升级提档智能化生产车间、中性硼硅玻璃瓶生产线。

(责任单位:随州高新区管委会)

9.双星药业可吸收性外科缝线。使用进口材料生产不用打结、可吸性外科手术缝合线。

(责任单位:随县政府)

10.晶星科技年产3000吨氯代苯甲酸和年产3000吨氯代苯甲腈医药中间体项目建设。

(责任单位:随州高新区管委会)

新型建筑材料

20

25

30

11.大洋塑胶新型管材研发及生产。开展Voplus建筑排水用静音管线、多重缠绕增强复合压力管、耐低温抗冻无规共聚聚丙烯管材、聚乙烯/聚氯乙烯共混结构壁管材的研发、生产。

(责任单位:广水市政府)

光电子信息及有机硅材料

7

10

20

12.武大光子投资4.3亿元打造有机硅新材料上下游产业生态循环链。

(责任单位:随州高新区管委会)


随州市高端装备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

2023-2025年)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推动新兴产业突破性发展的战略部署,抢抓产业变革机遇,加快发展高端装备产业,为我市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赋能,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思路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围绕湖北所需、随州所能、未来所向,聚焦数控机床、风机装备、智能制造、国防科工四大领域,以安全、自主、可控为导向,以高端化引领、智能化赋能、绿色化转型为路径,突出攻关核心技术、做大重点产业、完善配套支撑、布局未来赛道,倾力打造具有省内特色优势和全国影响力的高端装备产业集群。

二、发展目标

结合我市高端装备产业发展实际,形成龙头企业牵引、配套企业协同、公共服务完善的高端装备产业链条全市高端装备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综合实力稳步提升,新兴技术深度融合,基础能力显著增强。到2025年,力争高端装备产业产值200亿元以上,其中数控机床产业30亿元以上、风机装备产业40亿元以上、智能制造产业60亿元以上、国防科工产业70亿元以上。

三、重点任务及路径

聚焦产业定位,锚定主攻方向,重点围绕“四大领域”,强力推进“三大工程”,构建全市高端装备产业新发展格局。

(一)深耕四大重点领域

1.数控机床领域。依托毅兴智能、茂丰电气、鹤鸣科技等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一批数控机床领域核心零部件企业、上下游协同配套企业,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调整产品结构,搭建服务平台,实现延链补链强链。重点打造毅兴智能BS系列复合数控机床研发与产业化建设项目,其中实现型号BS205DBS265D的数控机床“工业母机”批量化生产;支持茂丰电气智能无障碍式复合加工机床项目、广固科技军民两用通信部件及精密金属结构件项目、鹤鸣科技航空航天精密金属部件项目等加快发展。(责任单位:广水市政府、市经信局)

2.风机装备领域。依托广水市“中国风机名城”金字招牌,发挥三峰透平、双剑风机等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关联带动40多家企业,全力打造“中国风谷”。跟踪推进三峰透平通用智慧绿色产业园项目、城市轨道交通新风系统集成项目、双剑风机低噪声潜艇通风机研发制造项目。引导企业进一步加快转型升级,由技术改造向智能制造、节能减排、质量品牌等关键环节和产业链“短板”聚集。(责任单位:广水市政府、市经信局)

3.智能制造领域。依托随州市“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武襄十随”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等优势,以新楚风、天一智能、江南专汽等龙头企业为牵引,以天一智能高精度驱动器运控模组关键部件制造项目、湖北瑞力高空作业车轻量化设计与制造项目、江南专汽高端消防车智能化研发与产业化建设项目等为发力点,以危化品应急救援车、机场应急车、高端消防车、重型清障车、随车起重吊、道路融冰车等产品为重要抓手,打造智能制造产业集群。(责任单位:曾都区政府、随州高新区管委会)

4.国防科工领域。依托程力集团、齐星集团、泰晶科技等龙头企业,重点打造程力集团航天员医监医保车应急救援装备产业化项目、齐星集团联勤保障部队通用装备采购和维修平台全省试点项目、江威智能全地形野战装卸车起重装备研发及应用项目,积极研发生产野外指挥方舱、宿营车、淋浴车、炊事车等产品,引导骨干企业对接“中国制造2025”,促进国防科工产业迈向中高端。(责任单位:随县政府、曾都区政府、广水市政府、随州高新区管委会)

(二)突破性发展重点工程

1.坚持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项目为牵引,实施产业培优工程。

1)壮大优势企业。围绕高端装备市场主体,通过内培外引、集聚发展,形成梯度培育体系。大力支持湖北瑞力、江威智造、玉柴东特等10家企业申报军工资质。力争2025年,培育1家产值过50亿元企业、2家产值过30亿元企业和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建立单项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针对性制定培育计划和帮扶举措,助力企业做优做强、进阶升级。(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市场监管局)

2)依链精准招商。找准延链、补链、强链方向,精准绘制高端装备产业招商图,推动产业链闭合配套、上下游协同发展,积极对接央企国企军工单位,争取湖北省重大工程、重点项目、重要平台等落户随州。组织企业参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高端装备领域活动、军事后勤先进技术成果集中推介展等,积极对接后勤装备合作项目。招引龙头企业,支持各地精准对接国内高端装备领域行业龙头,以“龙头企业+产业园区”模式开展招商合作,争取引进1-2家国内知名企业,推动一批优势企业聚集,有效提升我市高端装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责任单位:随县政府、曾都区政府、广水市政府、随州高新区管委会、市招商局、市经信局)

3)实施重大工程。以项目建设为引擎,推动高端装备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充分发挥我市在应急装备、专用汽车、北斗导航等方面的特色优势,围绕联保部队通用装备采购维修一体化、高端消防车智能化、高空作业车轻量化等项目落地,在高端装备产业重大平台建设、重点要素保障、重点产业协同创新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责任单位:随县政府、曾都区政府、广水市政府、随州高新区管委会、市经信局)

2.坚持数字化、绿色化、品牌化,实施转型升级工程。

1)数字赋能装备制造。实施数字赋能、制造焕新,引导企业开展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加大高端装备企业数据分析处理等应用场景培育力度,在智能制造、国防科工、风机装备等领域率先开展智能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试点,推进一批园区数字化改造。加快实施“互联网+制造”产业升级,开展企业“上云用数赋能”活动。(责任单位:市经信局)

2)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全面提升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节能管理能力。积极推广应用新型节能环保技术、材料和工艺工装,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运用绿色安全的高端装备制造技术规范与标准体系。鼓励优质企业构建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树立资源节约标杆,参与实施工业低碳行动和绿色制造工程,推动创建一批高端装备产业绿色工厂、绿色园区。(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经信局)

3)擦亮随州金字招牌。围绕“中国专用汽车之都”、“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中国风机名城”等国家级金字招牌,充分发挥我市装备制造特色优势,强化质量标准,推进品牌建设,提升企业竞争力。重点推动传统装备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以提高生产质效为着力点,全力打造全国重要的风机装备生产基地、华中地区重要的智能装备生产基地。(责任单位:曾都区政府、广水市政府、随州高新区管委会、市经信局)

3.坚持内引外联、协同驱动、双向转化,实施融合发展工程。

1)强化区域融合。支持本地高端装备企业“走出去”,加快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布局,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合作,不断增强企业发展水平。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高端装备产业区域协作,加快优势企业创新发展。有效发挥随州专用汽车智能制造、个性化定制、资质品种齐全等优势,深化与“武襄十随”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间城市的交流合作。(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招商局、市经信局)

2)促进产业融合。着力构建融通机制,鼓励高端装备与汽车、北斗、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跨界协同,拓宽高端装备产业体系。加强高性能材料、耐腐蚀和高强度新型材料、3D打印材料、特种钢等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研发应用。提升人工智能融合水平,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与高端装备融合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科技局)

3)深化军民融合。加强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加大军民融合企业培育力度,支持国防科工企业向高端装备领域拓展业务,引导优势民营企业参与防务装备产业发展,促进先进技术转化应用。加快推进装备制造军民通用标准建设,推动若干领域军用标准、规范与民用相统一,统筹军民试验需求、试验设施建设和配套资源共享共用,推进高端装备产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责任单位:市委军民融合办)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随州市高端装备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完善定期研究、情况通报、督办落实等工作机制,研究解决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协调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加强信息沟通和政策协调,形成产业发展合力。

(二)强化要素保障。加强财税、金融、土地、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部门与产业政策的协同配合。聚焦做优做强高端装备产业领域,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提升交通、电力、燃气、给排水、污染治理等保障能力,统筹引导政策、项目、资金、人才等各类资源向高端装备产业汇聚。

(三)优化营商环境。以控制成本为核心优化营商环境,营造更加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开放便利的投资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宽松有序的经营环境。针对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开展“一企一策”精准帮扶。落实好各项惠企稳企政策,支持中小企业提升专业化能力,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附件:随州市高端装备产业年度目标任务清单




附件:

随州市高端装备产业年度目标任务清单

单位:亿元

行业名称

分年度目标

重点项目及责任单位

2023

2024

2025

105

155

200

数控机床

10

20

30

1.毅兴智能BS系列复合数控机床研发与产业化建设项目。拟投资6800万元,自制及外购生产检测设备100台套,用于BS系列复合精密数控机床的研发与产业化建设,其中实现型号BS205DBS265D的数控机床“工业母机”批量化生产;
2.
茂丰电气智能无障碍式复合加工机床项目。新建厂房、办公楼、辅助用房等,购置激光、折弯机、转塔冲、数码打印设备等130台(套),预计投产后将年产智能无障碍大功率板材加工机床2000台(套),年产值达2亿元,年纳税达4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200余个;
3.
广固科技军民两用通信部件及精密金属结构件项目。拟投资12500万元,其中设备投资9800万元,购置立式加工中心、立式钻攻中心、数控车床、冲床等加工及配套的检测、环保等设备360台(套),年产项目产品7500万件军民两用通信部件及精密金属结构件;
4.
鹤鸣科技航空航天精密金属部件项目。总投资3500万元,新建工业厂房2栋、办公楼1栋、购置设备30台套,达产后年产航空航天精密金属零部件30万套。

(责任单位:广水市政府)

风机装备

20

30

40

1.三峰透平通用智慧绿色产业园项目。一期征地约130亩,分为蒸发系统集成制造、新风系统集成制造、精馏系统集成制造三大板块,提升产业附加值,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延长风机产业链;
2.
三峰透平城市轨道交通新风系统集成项目。推动企业研发的透平抽真空机、地铁隧道轴流风机、MR蒸汽压缩技术,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实现国产化替代,拟新增年产3400套城市轨道交通新风系统的生产能力;
3.
双剑风机低噪声潜艇通风机研发制造项目。为实现项目产品产业化,拟改建生产车间2500平方米,添置各类生产加工设备20台(套),新上低噪声潜艇通风机生产线一条。

(责任单位:广水市政府)

智能制造

30

45

60

1.新楚风千公里氢燃料电池重卡研发制造项目。新楚风先后开发升级三款纯电动专用车产品,研发氢燃料电池厢式物流车,组织百人攻关团队正在研发千公里氢燃料电池重卡;
2.
天一智能高精度驱动器运控模组关键部件制造项目。基于应用场景,聚焦智能手机、智能穿戴设备,开发制造FA精密标准件和智能设备,引进高端进口生产线13条;
3.
湖北瑞力高空作业车轻量化设计与制造项目。通过对高空作业车上装结构进行优化,对上装关键结构的材料进行高强度钢材料替代,优化焊接成型工艺技术等,实现高空作业车轻量化的设计研究与产业化制造;
4.
江南专汽高端消防车智能化研发与产业化建设项目。开发系列中型泡沫消防车、轻量化高空作业车,研发高端泡沫消防车“压缩空气泡沫系统(CAFS)”等关键技术填补国内空白。

(责任单位:曾都区政府)

国防科工

45

60

70

1.程力集团航天员医监医保车应急救援装备产业化项目。新建厂房,建设面积11万平方米,建应急救援装备生产线及工程中心试验基地,购生产、检验、检测设备1600台(套);实现规模年产应急救援车辆20000台(套)。

(责任单位:曾都区政府)

2.齐星集团联勤保障部队通用装备采购和维修平台全省试点项目。用于联勤保障部队通用设备的采购及维修试点,研发核应急保障车、导弹车驾驶室、应急指挥车等,保障各类通用设备的采购及日常维护;
3.
泰晶科技国家级北斗导航关键部件产业化建设项目。面向微纳制造工艺的关键装备开发,形成通信导航电子器件核心制造装备的国产化替代,预计开发设备50余台(套)。

(责任单位:随州高新区管委会)
4.
江威智能全地形野战装卸车起重装备研发及应用项目。建设年产200辆随车起重运输车生产能力,与湖北省汽车研究院成立“江威智能起重装备研发中心”,研发某军用型全地型越野陆战装卸车。

(责任单位:曾都区政府)


随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

2023-2025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推动新兴产业突破性发展的战略部署,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发展我市电子信息产业,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思路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根据省委、市委工作部署,紧盯“工业强市”主战略,聚焦打造“2236”产业体系,优化电子元器件、激光、新型电池、物联网模组、光学镜片等产业布局,完善产业链条,做强优质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实现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化、智能化、融合化、绿色化、协同化发展,为我市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夯实产业支撑。

二、发展目标

2025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规模达到100亿元以上,顺利融入“武汉—孝感—随州”电子信息产业带,建成全省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一)提升产业创新全省影响力。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加大研发投入,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到2025年,形成一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创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培育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创新企业,提升产业发展质效。

(二)提高产业集群企业集聚度。以电子信息省级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为依托,壮大现有龙头企业,招引外部优质企业,推动企业集聚,促进产业升级。积极扶持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市场效益好、产业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延伸产业链条,力争将泰晶科技打造成产值过20亿元的电子信息龙头企业;将允升科技、广益通讯打造成产值过10亿元的电子信息制造企业。

(三)打造产业园区特色增长极。以随州高新区为核心区、曾都区和随县经济开发区为辐射区、广水市为拓展区,聚焦电子元器件、激光、新型电池、光学镜片等产业特色,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到2025年,力争初步建成随县光学镜片产业园、广水市锂电池产业园、曾都区电子元器件产业园、随州高新区府南光电产业新城等特色产业园区,形成“一园一品”的发展格局。

三、重点任务及路径

坚持将电子信息产业打造成工业经济发展的先导性支柱产业,围绕培育增长点、壮大产业规模、提升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提高发展质量等重点工作做优做强产业。

(一)聚焦五大领域、抢占未来赛道、放大特色效应,培育产业新增长点。

1.电子元器件领域。以泰晶科技为核心,大力开发车规级石英晶体元器件、惯性导航系统器件等新产品。支持湖北广益通讯发展5G滤波器项目,成为通讯设备集成商。支持湖北广固科技抢抓新能源产业风口,开发新能源结构件产品。支持港源电器生产轻触开关、磁环等电子元器件,扩大市场份额。鼓励电子信息企业加大科研投入,研发温度补偿型晶体振荡器、逆变器、线束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努力打造涵盖产业链上游原材料、中游元器件、下游应用产品,集研发、生产、销售、品牌维护为一体的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聚集区。(责任单位:广水市政府、曾都区政府、市经信局)

2.新型电池领域。抢抓我省大力发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机遇,推动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氢燃料电池、无钴材料电池等新型电池研发应用。鼓励允升科技等重点企业建设锂离子电池研发机构,加快新型电池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打造全省技术领先的锂离子电池产业基地。加大项目招引力度,引进新型电池产业相关配套项目,完善产业链条,增加产品供给。发展应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电动自行车、电动工具、数码相机等设备的消费类电池产品。(责任单位:随县政府、广水市政府、市科技局、市招商局)

3.物联网模组领域。支持波导电子研发物联网模组,重点生产NB-IOT类模组、4G/5G通讯模组,加快物联网模组在智能POS、广告传媒、汽车电子、智慧医疗、智能安防、智能家居等领域的运用。鼓励更多企业进入物联网模组生产领域,提升产业规模。(牵头单位:随州高新区管委会,市经信局、市住建局、市文旅局、市卫健委、市地方金融工作局)

4.激光领域。依托随州高新区府南光电产业新城,开展激光加工应用、加工工艺研发、高端装备生产研发。推动激光加工上下游产业链涉及的新材料、新工艺、智能装备、绿色再制造等领域技术成果产业化,建立辐射湖北及全国相关应用领域的科学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平台。引进优质企业来随投资,重点发展精细激光加工设备、硬脆材料激光加工设备等产业,壮大激光产业规模。(责任单位:随州高新区管委会、市科技局、市经信局、市招商局)

5.光学电子领域。瞄准光学电子技术发展趋势,推动光学镜片企业研制小型轻量化、高清化变焦产品。延长光学产业链,鼓励企业生产摄影摄像设备、安防设备、手机相机镜头、车载监控镜头等产品,畅通上下游渠道,形成光学玻璃—镜片—镜头—部件—整机的产业链体系。利用随县万福店农场光学镜片企业聚集优势,打造随县光学产业园,力争将光学产业园建成全省光学产业重要生产加工基地。(责任单位:随县政府、市经信局)

(二)优化产业布局、完善产业链条、做强优质企业,全面壮大产业规模

1.加快产业布局。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依托特色产业园区,大力发展电子元器件制造、锂电池制造、物联网模组等电子设备制造业,布局激光、新型电池、光学电子等新兴产业,形成以随州高新区为核心引领的“1+3”产业布局。随州高新区重点发展激光、物联网模组制造等产业;曾都区以泰晶科技为依托,重点发展电子元器件制造业;广水市以广益通讯、港源电器等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通信滤波器、轻触开关、动力芯锂电池等电子产品制造业;随县依托允升科技、瑞硕电子、华亿光电等企业,重点发展锂电池等新型电池、光学镜片制造业。(责任单位:随县政府、广水市政府、曾都区政府、随州高新区管委会、市经信局)

2.完善产业链条。延伸电子信息产业链条,培育新动能,打造新增长点。抢抓高端电子元器件国产化替代机遇,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提高石英晶体谐振器、温度补偿型石英晶体振荡器、恒温晶体振荡器、锂电池、高频率器件及锂离子电芯等产品的研发生产能力。抢占激光产业发展新赛道,完善激光加工产业链。鼓励本地企业融入国内电子信息产业大市场,加强与联想、小米、OPPO等企业合作,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性产业集群。(责任单位:市经信局)

3.壮大优质企业。以龙头企业为核心,通过内培外引,壮大电子信息企业规模,力争到2025年,泰晶科技产值突破20亿元,允升科技、广益通讯产值分别突破10亿元。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选择一批有发展潜力的电子信息企业,进行精准扶持,促其早日进规。建立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库,有针对性制定培育计划和帮扶举措。力争到2025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规上企业达30家以上,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5家以上。开展企业上市、股权融资等辅导和对接活动,协调解决企业融资难题,引导允升科技3年内完善上市计划,尽快进入资本市场;力争广益通讯3年内上市融资。(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地方金融工作局、随县政府、广水市政府、曾都区政府、随州高新区管委会

(三)加强自主创新、攻克关键技术、引进优质人才,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1.加强技术创新。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大力推动企业技改提能,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产品。充分利用我市泰晶科技技术优势,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加快研制一批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引导企业通过产学研用合作方式,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力度,推广应用新技术。鼓励允升科技与武汉大学开展合作,研发新型电解液锂电池,扩大产品应用范围。(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经信局

2.突破关键技术。依托湖北应急产业技术研究院和泰晶科技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研发平台,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制定技术路线图,找准技术瓶颈,全力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应用,重点突破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技术,研制先进可靠适用的产品。创新技术攻关方式,使用“包干制”“赛马制”“揭榜挂帅”等方式,调动高校、企业等力量开展技术攻关。(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经信局、市人社局

3.建强人才队伍。抓好培养、吸引、使用人才三个环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引导随州职院等院校增设电子信息相关专业,培养电子信息技术创新人才、经营管理者、高级技术工人等各类人才。利用我市炎帝人才支持计划等政策,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引进等方式,吸引和支持各类中高级人才来随创办企业、教学和研究。支持企业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市人社局、随州职院

(四)用好工业互联网、推动产业链招商、实施数字化赋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1.应用工业互联网。以“随州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为新型运营模式,构建一流高效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覆盖接入上云企业500家以上,启动一批应用示范工程。定期发布工业互联网应用指数,构筑开放聚合的智能制造信息化技术服务平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推广个性化定制,鼓励电子信息企业基于用户数据深入分析挖掘个性化需求,促进产品升级。开展企业“上云用数赋能”活动,做大做强大数据产业园,推动5G全连接工厂建设,遴选上云标杆企业,推动电子信息企业上云。(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移动公司、市联通公司、市电信公司、市广电公司)

2.实施产业链招商。积极招引国内外电子信息龙头企业来随布局,重点引进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带动面广的项目,培育和延伸一批上下游配套企业。以随州优势企业为着力点,实施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以企招商,引进知名电子信息企业来随设立研发机构、采购中心、营运中心。提高招商引资质量,从单纯引进生产型企业转向引进研发和技术服务机构转变,注重引进人才和资本,通过技术转让带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责任单位:市招商局、市经信局、市科技局)

3.坚持数字化赋能。以国家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为契机,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智能制造新模式,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选择泰晶科技、允升科技等骨干企业开展试点示范,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加快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等技术和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推动企业实现全流程、全链条数字化转型,力争3家企业通过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责任单位:市经信局、随县政府、广水市政府、曾都区政府、随州高新区管委会

(五)坚持绿色化、融合化、协同化,提升产业发展质量

1.全面实施绿色制造。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高电子信息企业节能管理能力。大力推广应用新型节能环保技术、材料和工艺,建设绿色制造体系。鼓励龙头企业构建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参与工业低碳行动和绿色制造工程,推动创建一批电子信息产业绿色工厂。(责任单位:市经信局)

2.推动产业融合发展。鼓励电子信息产业与专用汽车、北斗、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跨界融合、协同发展。支持泰晶科技与华大北斗、泰斗微、中科微等北斗行业头部企业合作,鼓励广固科技与一汽集团等汽车企业合作,做大产业规模。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和产品,推动冶金建材、医药化工、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实现绿色化转型、安全化管控。加快电子信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大力培育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责任单位:市经信局)

3.实现区域协同发展。锚定全省重要发展战略,加强与武汉都市圈的沟通对接,承接产业转移。利用襄阳都市圈发展半导体、智能终端、电子元器件产业的契机,积极与区域内企业合作,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实现电子信息产业联动发展。(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发展保障。成立随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完善定期研究、情况通报、督办落实等工作机制,推进产业发展重点任务、重大举措落实。积极用足惠企政策,发挥财政资金和政府性基金的引导撬动作用,支持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和先进制造业技术转化应用,扶持产业链骨干企业提能扩产、提质增效。提升交通、电力、燃气、网络等保障能力,支持电子信息产业重大项目建设。

(二)完善政策举措。优化人才引进政策,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设立“人才特区”,对企业引进的电子信息产业人才,为其提供居留、子女入学、社保、住房等方面的便利,帮助企业更好留才用才。推行“政府资助、企业出题、人才揭榜”机制,调动电子信息人才参与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的积极性。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县、市、区拿出专项资金支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出台科技创新相关政策,支持电子信息产业前沿技术、核心关键技术、产业化技术加快突破。

(三)优化企业服务。持续开展“五个一”包保服务,针对电子信息产业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开展“一企一策”精准帮扶。积极开展深化党员干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深入企业一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支持电子信息中小企业提升专业能力,促进企业发展壮大。


附件:随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年度目标任务清单



附件:

随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年度目标任务清单

单位:亿元

行业

名称

分年度目标

重点项目及责任单位

2023

2024

2025

65

80

100

电子元器件

42

44

48

泰晶科技投资3.5亿元,开发面向北斗导航的高精度时钟器件,新建高等级无尘车间6800平米,购置设备100余台套,项目完成后可新增高精度振荡器产能1000万只,新增产值2亿元。产品已经通过多家北斗导航客户认证,将助推泰晶科技成为北斗导航高精度时钟器件全产业链国产化龙头企业。

(责任单位:曾都区政府)

新型电池

10

11

13

允升科技计划新建2.5万平方米标准化无尘车间,购买自动化生产设备和智能化生产线及管理系统,用于生产锂离子电池,设计生产能力为100万只/天,包含全自动配料系统、全自动挤压式涂布机、MES系统、ERP系统。自动化设备上线后,进行数字化管理,打造工艺设计、采购、生产、销售、供应链等全程线上管理的无人工厂、5G工厂。

(责任单位:随县政府)

物联网模组

2

3

4

波导电子投资2500万元建设物联网模组项目,已形成年产1200万片模组的生产规模。2024年底前新增1500万元投资,模组产能将增加到2500万片/年,可新增利税2000余万元。

(责任单位:随州高新区管委会)

激光

10

20

随州高新区府南光电产业新城总投资50亿元,占地800亩,计划分三期建设,三年内项目建设完成,预计引入企业50-60家。其中一期占地面积300亩,计划引入武汉华团瑞峰激光、湖北海宏激光、武汉光谷科威晶激光、武汉团结点金激光等企业,达产后预计实现年销售收入9亿元。推动建设“绿色激光产业学院”,促进行业、企业与产业学院合作。

(责任单位:随州高新区管委会)

光学电子

11

12

15

1.万福光学产业园计划投资5800万元,占地62亩,新建厂房15000平方米,综合楼3000平方米,产品展厅、交易中心、电商中心综合体800平方米,配套完善污水一级处理、停车场、道路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

(责任单位:随县政府)

2.随县智诚光学科技计划投资7000万元,总占地40亩,新建光学镜片加工厂房13858余平方米,办公楼500平方米及相关配套设施,购置离心机、精磨下摆机机械手、研磨下摆机机械手、研磨机等光学镜片研磨机械130余台(套),项目建成后可年生产5000万片光学镜片。

(责任单位:随县政府)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