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谋篇布局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全市经信系统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扎实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力争实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工业投资增长8%以上,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0%以上,新增规上工业企业7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0家,新建5G基站200个的目标任务,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随州实践提供坚实产业支撑。
一、实施工业运行提升行动,夯实经济增长基本盘
(一)聚焦目标强调度。坚持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突出增量预测、减量预判、风险预警,及时有效应对,确保全年工业经济稳中向好。实施工业赛马,督促各地围绕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工业投资及技改投资增速、新进规及净进规企业家数等关键指标抓调度、比速度。全力抢抓首季“开门红”,以经信系统“双联双重”、工业领域“四个一”包保服务为抓手,组建工作专班分片区对重大增长点、重点项目、重点拟入规企业加强现场督导,力争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5%,规上工业产值、工业技改、企业培育等主要指标达到预期。
(二)紧盯行业稳支撑。认真落实汽车、电子、钢铁、化工等重点行业新一轮稳增长工作要求,按照国家、省、市部署抓好新能源汽车、绿色建材下乡,做好化肥、重点医疗物资等产品生产保供,更好发挥工业经济“压舱石”作用。实施消费提振专项行动,持续深化消费品“三品”战略,培育一批纺织创新产品、生物制造标志性产品。实施工业产品稳出口行动,千方百计稳住专汽等优势产业出口。
(三)瞄准项目强牵引。紧抓重大项目不放松,按照“谋划一批、储备一批、推动一批”的原则,精准包装、查漏补缺,谋划一批符合政策、强基础、补短板、利长远的重点工业项目并加速推进。大力推动技改投资,确保允升科技低空飞行器固态锂电池智能化中试产线转型改造、湖北广泰精密压铸件智能化升级设备更新改造、程力专汽低空飞行器固态锂电池智能化中试产线转型改造等一批优质技改项目加速推进。大力实施稳产保产行动,紧盯大闰化学、品源现代等40个净增产值过亿元重大增长点和75个过2000万元增长点,科学引导有序生产,力争完成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的目标任务。
二、实施传统产业提能行动,再造工业转型新优势
(四)推动专汽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国家专用车供应链平台,主动谋划与国内供应链头部企业合作,促进生产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变革。用好专汽数智化融资租赁平台,加快建设随州智慧供应链产业园。招引国内头部企业落户随州,推动“专用车+应急+低空”跨界融合发展,打造华中安全应急基地,办好2025寻根节“专汽+应急”产业发展活动,做强“专汽+应急+新装备”特色优势,力争“专汽+应急+新装备”产业产值增长6%以上,确保专汽国内市场占有率稳定在10%以上。
(五)促进化工园区提档升级。以化工园区建设为依托,打好化工产业转型升级战役。遵循“六个一体化”发展理念,加快化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环境保护监测监控体系,促进化工园区提档升级。按照湖北省化工园区建设管理认定实施细则,组织完成随州市青春化工园、广水化工园区的重新认定工作,引入化工龙头企业入驻园区,推动产业链向价值链高端跃升。
(六)推进工业技改提能增效。加大向上争取力度,紧盯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支持政策,持续开展“两新”重点项目摸底谋划,力争获得更多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用足用好中央技改引导资金及省级高质量发展专项等政策工具,推动专汽、化工、钢铁产业转型升级,实施纺织、食品、建材产业转型“新三大战役”,加快推进重点行业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管理创新。坚持“项目为王,大项目王中王”理念,强化跟踪服务,确保现有项目早立项、早开工,撬动工业投资,力争2025年工业投资增长8%以上、技改投资增长10%以上。
三、实施新质生产力培育行动,全力抢占竞争新风口
(七)壮大新能源汽车产业。深化“链长+链主+链创”融合机制,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提速扩量。积极与东风、一汽等企业对接,瞄准清华工业研究院、杭州时代、壹为新能源、比亚迪等国内新能源龙头企业,布局纯电动和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支持程力集团打造百亿级企业,释放新能源底盘产能。支持新楚风量产氢燃料电池商用车,建设湖北氢能商用车创新示范中心。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链条应用,大力发展车规级芯片等细分赛道,以AI赋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力争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8%。
(八)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突破性发展航空航天产业,培育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5个百亿元新兴产业。推动中嘉空天技术及低空经济项目落地,实现航空航天产业“零”的突破。加强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产业发展谋划,围绕新能源,谋划绿电制氢、新兴储能等项目。围绕新材料,积极与锂动力电池头部企业合作,抢占发展赛道。围绕新装备,加快向工程机械、精密设备、氢能装备“三大领域”拓展。围绕医用材料、生物医药产业,加快产业链延链补链。支持电子信息在北斗导航关键器件、高精度气动执行元件等领域揭榜挂帅。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广“装备+服务”模式,瞄定整体解决方案挖掘增值空间。
(九)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紧盯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健康、未来能源和未来空间等六大未来产业,加强项目谋划招引,争取更多未来产业企业来随布局。利用我市产业优势,引导企业大力研发人形机器人关联产品,抢占发展“新赛道”。立足现实所有,发展所需,政策所向,催生合成生物、量子、6G等未来产业。
(十)加快“两业融合”赋能。推进服务型制造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争创更多国家级、省级工业设计中心,组织企业参加全省“翘楚杯”工业设计大赛。充分发挥随州特色产业优势,积极参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推荐具备条件的企业申报并力争获批湖北省工业遗产,填补我市工业遗产空白。汇聚社会资源,提升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水平。持续推进工信领域中华版本普查、保护、利用,传承工业文明。
四、实施重点产业链提质行动,塑造产业核心竞争力
(十一)强化科技创新补短板。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实施技术创新,确保尖端领域技术突破取得实质性成果。紧盯政策所向,充分发挥湖北省专汽研究院、随州武汉理工大学工业研究院等研发机构作用,构建以“用”为导向、“链主”企业牵头、“链创”平台支撑、各类创新主体相互协作的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组织企业申报省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揭榜挂帅”任务,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十二)承接产业转移强链条。抢抓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备份机遇,紧盯关键零部件、关键材料、关键设备,聚焦专汽、汽车电子、新材料、高端装备领域,找准承接产业转移“赛道”。依托湖北长江专用汽车有限公司,用好国家专用车供应链平台、随州专用车数智化融资租赁平台,以供应链思维推动专汽产业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应急装备产业发展,助力我市打造安全应急产业新高地。积极参与“制造翘楚·支点先行”产业链供应链对接活动,全力促进优势产业延链补链强链。
(十三)坚持品质先行提质量。认真落实制造业卓越质量工程,引导制造业企业开展质量管理能力自我评估,提升制造业质量品牌能力水平,推动实现产品高质量、企业现代化、产业高端化。
五、实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行动,增强产业发展动力源
(十四)建设更多创新平台。用好移动应急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争取研发成果为应急产业赋能。加快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步伐,推动三峰透平牵头的精密数控机床制造业创新中心通过省级评价。大力培育省级制造业中试平台,按照中试平台管理办法引导企业加快安全应急中试平台建设进度。扎实推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扩面攻坚行动,力争覆盖率达到50%以上,三年实现全覆盖。
(十五)强化核心技术攻关。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紧扣“国家所需、随州所能”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开展工业母机、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领域技术研发,加快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大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力度,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力争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35家。用好技术创新专项贷政策,支持企业研发创新和技术改造。
(十六)高效推动成果转化。用好“科技副总”政策,争取省级“科技副总”来随服务企业创新。遴选推荐更多我市先进适用技术、创新产品,进入《湖北省创新产品应用示范推荐目录》。利用全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支持政策,帮助更多随州产品进入省级首台套重大装备目录,持续做好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工作,开发更多首版次软件产品,让更多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六、实施实数融合赋能行动,竞逐“智改数转”主赛道
(十七)加速布局数字基建。加快5G基础设施建设,推进5G深度覆盖,力争2025年新建5G基站200个。坚持将千兆光网等新型基础设施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力争2025年随州建成“双千兆”城市。强化工业互联网提速扩面,持续放大工业互联网平台示范效应,优化工业互联网发展生态,建设更多工业互联网平台,力争2025年我市新增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1家。
(十八)拓展创新数字场景。推进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用好人工智能大模型,开展“人工智能+制造”行动,加快企业数转网联,推动“数字产线”“数字车间”“数字工厂”示范应用,力争全年新增省级5G工厂1家。深入实施智能工厂培育行动,分批次、分领域建立智能工厂培育库,力争创建更多省级及以上智能工厂。加快开源体系建设,推动重点行业企业工业操作系统转型升级。
(十九)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点线面”一体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面向重点行业、重点集群和园区,“一业一策”推动数字化转型,争创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扩大工业企业上云政策宣贯覆盖面,发挥省、市两级上云服务券补贴资金撬动作用,引导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全年争取为8家以上企业获得省级上云补贴。提升工业领域数据安全保护能力,开展工业数据安全应急演练,促进数据要素安全有序流动和价值释放。
七、实施优质企业扩面行动,壮大集群升级生力军
(二十)聚力工业企业加速扩量。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推动“个转企”“小进规”“规做强”。建立进规企业重点培育库,查清存量、保住增量,加强与统计、税务、市场监管等部门沟通,做好跟踪辅导,力争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74家。健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联动打造市县经信系统“企业家之家”。持续深化“一起益企”“双联双重”“解难题、稳增长、促发展”等服务活动,用好惠企政策宣讲会、企业家双月恳谈会等载体,用心用情用力服务企业。
(二十一)聚力优质企业梯度培育。鼓励龙头企业优化整合,着力培育一批产业链链主企业、行业头部企业。大力扶持齐星集团、华鑫冶金、现代农业等行业龙头,培育一批营收过100亿元企业。支持昱通铜业、金龙新材料等进一步提质扩能,培育一批营收30-50亿元企业。坚持育新、扶小、培优、壮大相结合,通过政策引领、梯度培育、服务优化、创新驱动,做优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塔身”、做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塔尖”,力争2025年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0家。
(二十二)聚力企业账款清欠工作。落实新修订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开展全市拖欠企业账款摸排行动,确保应报尽报。加强债务化解情况调研,督促相关单位建立还款计划。积极对上争取,推动外地企业偿还我市企业账款,促进“连还清”化解债务。
八、实施工业绿色低碳转型行动,打造工业发展新引擎
(二十三)推动实施绿色制造。牢固树立绿色环保发展理念,重点在专汽、食品加工、医药等行业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创建和示范推动工作。建立培育机制,加快提质扩面,引导健民叶开泰等企业做好质量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能源管理体系等第三方认证,全面创建国家绿色工厂。加强绿色低碳技术装备产品开发供给,促进氢能、新型储能、环保装备等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持续打造产业竞争新优势。
(二十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华鑫冶金、新煌循环资源等企业开展废钢、废铜、废铝等废旧资源循环利用,支持引导工业企业加大环保投入,降低污染物排放。认真宣传贯彻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方案,加快钢铁、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持续开展节能监察、节能诊断,挖掘推广节能降碳典型案例。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推广应用节能降碳先进技术装备。支持青岛啤酒打造“零碳工厂”。
(二十五)编制产业发展规划。推动城镇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持续加强产业链分析,引导产业“入园入区”,促进开发区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加快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力争培育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1个。聚焦专汽千亿级产业目标锻长补短,高质量编制专汽产业“十五五”规划及工业和信息化“十五五”规划,推动工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九、实施干部能力提升行动,实现干部队伍专业化
(二十六)夯实机关党建基础。坚持不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扎实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持之以恒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见实效。强化政治机关意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做好党员干部思想政治工作,强化阵地管理。扎实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坚持以党建带群建,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为机关党建打牢坚实基础。
(二十七)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巩固深化党纪学习教育成果,在经信系统推动形成遵规守纪、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严肃监督执纪,精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监督管理。加强权力运行监督制约,动态开展廉政风险排查,完善防控措施,确保依法秉公廉洁用权。组织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月活动,扎实开展政治生态分析研判,建设清廉机关,打造模范支部。
(二十八)提升经信服务效能。探索开展“随叫随到”企业家交流活动,倾听企业家呼声,解决企业发展难题,打造服务企业“经信品牌”。扎实开展专精特新企业“白名单”金融服务、专家服务行等活动,努力帮助企业排忧解难。持续举办“经信大讲堂”“经信大家谈”“文字大练兵”特色活动,提升经信干部专业能力。坚持干事创业导向,大力选拔任用专业人才、年轻干部,增强机关活力。抓好乡村振兴工作,做好驻村帮扶。认真履行市安委会工业(冶金)专委会职责,压实地方属地管理和企业主体责任,保障工业领域安全生产。做好禁化武履约工作。加强机关政务运行、行政财务管理、离退休干部服务和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专汽产业服务中心)建设,做好综治、保密、档案、普法、文明创建、平安建设、信访维稳、国家安全、国防信息动员、民族宗教、统一战线、双拥、援疆等工作,提升经信机关治理效能,增强干部职工获得感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