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加快随州工业进程,促进随州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根据《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随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随州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
一、随州工业发展现状
随州工业经过建国以来五十余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以汽车机械、电子信息、医药化工、食品卷烟、纺织服装为支柱的工业体系,培育了随州经济开发区、广水经济开发区、曾都经济开发区等一批开发区和工业园区,造就了波导随州公司、湖北齐星车身公司、健民随州药业公司、湖北双龙专汽公司、湖北楚威车桥公司、东风随州专用车公司等一批骨干支柱企业。截止2005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57家,其中年销售收入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20家,过5亿元的1家,过20亿元的1家;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49.07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52.32亿元,实现利税10.15亿元,其中税金6.73亿元。
作为我市工业主导力量的规模企业,共拥有资产88.46亿元,职工66696人。在规模企业中,五大支柱产业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截止2005年底,五大支柱产业共有规模企业252家,占规模以上企业总量的67.4%;拥有总资产57.3亿元,占70.8%;完成工业产值116.42亿元,占78.1%;实现利税5.74亿元,占56.6%;实交税金5.45亿元,占80.98%。其中以湖北齐星公司、东风随州专用车公司、湖北双龙公司等企业为代表的汽车机械产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56家,从业人员11345人,总资产21.18亿元,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工业已形成年产汽车底盘3万辆、汽车驾驶室2万台、改装车5万辆的生产能力,成为湖北改装汽车和汽车零部件配套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以波导随州分公司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7家,拥有总资产7.64亿元,目前已形成年产500万部手机的生产能力。以健民随州药业公司、广水吉达药业公司为代表的医药化工产业目前拥有规模以上企业54家,总资产9.15亿元,已形成了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医药包装等门类齐全的生产格局。以铁树、成利威、力丰、成盛、景康公司为代表的纺织服装产业拥有规模以上企业36家,总资产5.77亿元,目前,已形成15万纺锭、2200台织机、2500台高速平缝机、50条服装生产线的规模和78个系列200多个品种的生产能力,成为湖北粗厚织物基地,棉纱、棉布、服装、被服、手套等产品,成为我市出口创汇的主导产品。以湖风风机、湖北风机广水有限公司、双剑风机为主的风机制造,以武大光子科技园的烷氧基硅烷、超细二氧化硅为主的新材料等都已成为随州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此外,以防水卷材、水泥、砖瓦、石材为主的建材业和以大理石、花岗石、钾长石、重晶石、黄金矿为主的矿产业初具规模。全市工业已形成了市为中心、网络集镇、因地制宜、共同发展的工业格局。
同时,在随州工业发展中,也存在着质量效益有待提高、发展后劲有待增强、企业改革有待深化、发展环境有待改善、整体规模仍然偏小等问题,这些因素导致我市工业发展后劲乏力,在全省市州位置偏后。
二、随州工业发展面临的环境
(一)宏观环境。本世纪前20年,经济全球化趋势将进一步增强,科技、信息化建设迅猛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们面临的国际环境依然是机遇大于挑战。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改善我市对外经济环境,促进对外贸易,吸引更多外来投资。同时,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也有利于我市对现有产业进行整合,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二)区域环境。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必将为随州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中央相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提出西部大开发和推动“中部崛起”战略,为我市产品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动力与条件。湖北的战略位置尤显重要,随州“承东启西、联接西北”的区位优势也更加明显,这些都将为随州工业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三)局部环境。随州电力、通信、供水、交通、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经济开发区、大洪山风景名胜区以及工业园区建设日新月异,为发展工业提供了更好的硬环境。市委、市政府近两年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建立了行政服务中心、招投标中心、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办公室,从制度、体制、机制上与市场经济接轨,为新型工业化建设提供了更加优越的软环境。
三、随州工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继续推进“工业兴市”战略,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全面提高工业经济信息化水平;集中力量培育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汽车机械、电子信息、医药化工、食品卷烟、纺织服装为主体,优质农产品加工业和各具地方特色的工业为补充的产业体系建设;注重环境建设、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增强随州新型工业化的支撑能力,经过五年的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全省新兴现代制造业基地和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提高工业化整体水平。
(二)基本原则。一要坚持工业化与信息化并举。大力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随州工业的跨越式发展。二要坚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并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构建具有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产业体系。三要坚持工业与农业、第三产业发展并举。以工兴农、工农互助、不断增强工业对农业发展的带动和对第三产业的支撑作用。四要坚持速度与效益并举。既要注重加快工业化进程,更要注重工业化整体水平的提升,努力实现速度与结构、效益、后劲的统一。五要坚持工业化与可持续发展并举。注重自主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强化市场主体的培育和资源环境的优化配置,大力推行节能降耗,推动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主要目标。“十一五”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平均增长18%以上,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长16%以上,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利税总额比2005年翻一番;形成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产业2—3个,过50亿元的产业1—2个;形成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企业1家、过20亿元的1家,过10亿元的2家,过5亿元的5家;形成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1个,过20亿元的1个,过10亿元的3个。初步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布局合理并具有较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产业结构体系,整个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全省同类城市前列。
四、随州工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一)汽车及零部件产业
充分发挥我市地处“汉十”汽车工业走廊和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基础较好的优势,以提高专用汽车科技含量和市场占有率为目标,按照产业集聚、分工协作、做专做精、争创品牌、扶大扶强的思路,加快发展专用汽车和汽车零部件制造业。整合资源,规范生产经营秩序,培育壮大优势骨干企业;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和研发力度,着力开发新产品,不断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建设专业市场,构建面向全国的营销网络。以东风随州专用车公司、双龙公司、华威公司、大力公司等企业为龙头,提高产品档次,扩大生产规模,打造随州专用汽车的品牌优势。以齐星公司、东风车轮、楚威车桥、全力铸造等企业为骨干,加快发展车身、车桥、车轮、车灯等零部件生产,增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配套能力。到“十一五”末,年产销专用汽车(含客车)5万辆、车身3万台、车轮400万只、各种汽车铸造件15万吨,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年销售收入达到110亿元,建成全国知名的专用汽车生产基地。
(二)电子信息产业
支持波导随州公司实施扩能改造,加速产品升级换代,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加快引进和建设手机配套项目和其它高科技电子企业,壮大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整体规模。重点开发和生产移动通信产品、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机电一体化、汽车电子等产品,到“十一五”末,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年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建成主业突出、配套齐全、在全省有重要影响的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基地。
(三)食品医药和化工产业
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重点,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发展食品加工业。重点发展粮食深加工、肉禽制品深加工、食用菌深加工、果蔬微粉及果蔬饮品深加工、蜂产品深加工等,建成一批农产品加工出口基地。支持青岛啤酒随州公司、湖北黄鹤酒业有限责任公司、正发畜牧公司、广水民化公司、吉阳食品公司、维佳食品公司等企业加快发展,到“十一五”末,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食品加工企业达到10家,食品工业年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
推进医药行业的联合重组,加快科技成果的引进和转化,大力发展中成药生产,建成湖北重要的中成药生产基地。支持健民随州药业、鄂北制药、吉达药业等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质量,扩大生产规模;鼓励和引导医药生产、销售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实施联合重组。加强药材基地建设,重点建设3—5个地产药材生产基地,提高制药企业原料供应能力。加快发展化学工业,重点发展农用化工、精细化工、生物化工等,不断提高化肥、磷类专业肥、微生物肥、生物农药、民爆产品、阻燃剂、L-乳酸、甲基锡等产品的产能及市场占有率。到“十一五”末,医药化工业年销售收入达到30亿元。
(四)纺织服装产业
以纯棉粗厚织物为特色,以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为目标,加快技术改造,提高纺织服装工业的技术装备水平,积极培育精品名牌,形成淅河——厉山——唐镇纺织服装工业走廊和广水十里服装生产出口基地。加快铁树公司搬迁改造、兴发公司精梳精纺改造扩能、曾都成利威制衣、广水澳门利成制衣、成盛公司牛仔布配套改造等项目建设,培育壮大一批优势骨干企业,提升纺织服装工业整体竞争力。到“十一五”末,纺纱能力稳定在30万锭左右,服装生产能力达到1500万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5家以上,纺织服装工业年销售收入达到30亿元。
(五)风机制造工业
充分发挥广水风机的品牌和市场优势,加快资源整合,培植壮大骨干企业,延伸风机产业链,提高产业聚集度和市场占有率,使风机制造业成为工业经济的重要板块,到“十一五”末,风机制造业年销售收入达到20亿元,将广水市建成全国知名的“风机城”。
(六)新材料工业
以武大光子科技有限公司、博大随州公司、星科技公司、永阳防水材料公司等企业为骨干,大力发展有机硅材料、光电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等新型材料,努力实现系列化和规模化生产,到“十一五”末,新型材料年销售收入达到15亿元,力争将新材料工业培育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五、主要措施
(一)加快资源整合利用,增强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优化交通能源结构,为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支撑。重点是加快汉丹铁路复线、随岳高速公路随州段建设,完善县乡公路网。
二是提高城镇化水平,为新型工业化发展培育载体。加快城市化进程,拓展和完善城市空间布局,提高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加快形成鄂北经济圈。以县城及有条件的建制镇、口子镇、中心镇为依托,统筹规划,运用市场机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小城市,完善小城镇功能。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引导各类工业企业和服务业向经济开发区、乡镇工业园区聚集。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用工业化理念、工业化的管理和营销方式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探索农产品的加工、生产、销售一体化经营模式,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和重点项目建设。
三是大力发展经济开发区和特色工业园区,为新型工业化发展创造条件。重点是加快和完善随州经济开发区、广水经济开发区、曾都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使其尽快形成手机、改装汽车、新材料、轻纺等具有特色的专业板块;加快浪河食品工业园、三里岗香菇工业园、广办工业园等重点乡镇工业园区和淅河服饰、唐镇纺织等一批特色小区的规划建设,力争到2007年,工业园区投资总额达到15亿元,园区产销总规模达到40亿元。到2010年,工业园区投资总额达到20亿元,园区产、销总规模达到60亿元。降低进入成本,优化投资环境,推动特色产业和企业向园区聚集,形成发展和壮大一批产业集群,提高规模效益和竞争力。探索、完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打破部门、地区分割的管理体制,提高配套能力。
(二)加快产业信息化和技术改造步伐,提高我市工业整体水平
一是以推进企业信息化为切入点,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相互融合与相互促进,形成合力。加快和支持波导工业园和研发中心建设,提高手机产品的研发能力,扩大市场占有率;支持齐星公司、健民随州药业公司、双龙公司等重点骨干企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建立以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为核心的产品研发体系,完善内部管理和市场营销信息系统,促进企业人、财、物和技术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与企业信息化相适应的网络基础和服务体系建设,开发符合企业需要的各类应用软件。建立全市企业信息化工程专项引导基金,重点支持20家信息化重点示范企业的硬件设施改造、软件开发和人才培训。促进全市重点骨干企业基本实现生产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决策智能化、经营管理实时化和商务运营电子化。
二是积极推动老企业和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要在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汽车机械、医药化工、食品卷烟、纺织服装等四大传统工业,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与技术改造互相支持、协调共进的互动机制。一方面用高新技术嫁接传统产业,发挥传统产业优势。采用新技术、新工艺,高起点地引进成套关键设备,大幅度提高工艺装备水平,切实解放传统产业发展中面临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推动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联姻。另一方面加强技术引进和开发,推进传统产业信息化。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支持传统产业通过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提高技术装备水平,运用机电一体化、集散式控制系统、柔性制造技术,以及清洁生产、高效节能降耗和环保技术等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善生产条件。特别是加强电子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切实推进传统产业的信息化进程。力争五至十年,使全市大中型企业总体技术装备水平基本达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际水平,重点骨干企业基本达到同期先进水平。
(三)进一步加快开放步伐,拓展工业发展空间
一是适应国际资本流动的大趋势,不断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抓住发达国家和地区加速产业转移的机遇,充分发挥我市区位、市场和劳动力优势,在继续引进外资发展传统服务业和加工业的同时,着力引导外资发展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生态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以及金融、保险、咨询等新兴服务业,特别是借开发区、波导公司之力,不拘形式地大力引进跨国公司来我市投资,积极促进高科技企业、民营企业与科研院所、国外企业进行合资、合作,提高企业的外向度。
二是以提高出口商品竞争力为核心,推进出口经营主体和市场多元化、出口商品优质化。继续发挥外贸企业出口优势,大力发展民营外资企业,扩大生产企业自营出口能力,培育一批工贸一体化的龙头企业。巩固以大蒜、香菇、木耳、兰草等为主导的农产品创汇成果,促进全市区域特色经济的不断形成。不断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在不断扩大传统产品出口的同时,重点支持以齐星、双龙、全力、大力为主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机电产品出口,力争经过几年努力,使一大批产品走向国际市场。
(四)注重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建立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态环境体系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注重合理利用资源,使生态环境、资源利用、特色产业发展进入良性循环,加速优势资源的增值转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重点流域、重点地区、重点企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加大对矿山资源的保护,禁止无序开采行为。依法关闭和淘汰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小企业和落后生产能力,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与发展生态农业、绿色产品相适应,积极推广生物农药及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全市主要农作物和食品达到国际质量安全标准;促进工业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转变,大力推广资源利用率高以及产生污染最少的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增加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扩大天然气利用,发展洁净煤技术,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实现资源循环利用,促进能源向高效化、清洁化方向发展。
(五)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
一是强化领导。第一,成立工业经济工作领导小组。把发展工业经济,培植增长点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工业兴市”战略抓紧抓好抓在实处。第二,建立工业项目建设领导责任制。建议市级领导担任重点工业项目责任人,市直部门主要负责人、各区(市)领导班子成员和乡镇主要负责人每人抓一个工业项目。第三,建立激励机制。对各级领导抓工业项目建设的情况进行严格考核,强化各级领导抓工业项目建设的责任,促进工业项目早竣工、早投产、早见效。
二是加大扶持。要加大政府投入,发改委、经委、财政、税务、金融、物价等部门要加强协作,灵活运用税收、贴息、投资补助、价格等多种形式引导社会投资,优化投资的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调动社会资金投资新型工业化项目的积极性。要从国有资产转让收入和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中各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设立工业振兴发展基金,加大对重点项目的扶持力度。积极争取一批重点技改项目纳入国家、省技改贴息专项。要加大对科技创新和新产品开发的支持力度,支持骨干企业工程技术、试验基地等重点研发机构的建设;加强服务,充分运用土地资源调控手段对工业的促进作用,保证重点工业项目的用地需要,鼓励企业利用土地资源转让或融资筹措发展资金。要依托工业行业管理部门成立行业投资促进中心,充分发挥社会中介和协会的作用,建立行业市场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发布相关产品市场和在建项目能力情况,以及经济规模、质量技术标准、环境保护等要求,引导地方和企业的投资方向,支持重点领域重大项目的实施。要加强各部门的协调和配合,促进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形成各部门共同支持发展工业生产的政策合力。
三是重视人才。加快培育和造就一批适应现代工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企业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要切实改善企业家的创业环境,尊重企业家的劳动,提高企业家的待遇。培养引进一大批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要特别注重创新性人才的培育和保护。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建立公平、竞争、择优的选拔机制,努力营造人才健康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完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重点向一线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倾斜。重点奖励在技术发明创造,高技术成果转化以及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促使更多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形成一整套灵活有效地吸引、培育、选拔、使用、奖励人才的机制;大力发展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形成由普通技工、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组成的劳动力梯队,为工业发展培育足够的具备各类技能、训练有素的劳动力队伍。
四是加强服务。重点抓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落实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措施,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依托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建立研发中心,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技术支持力度。发挥工业行业管理部门的信息优势,加大对中小企业投资的指导和服务。
五是改善环境。第一,继续整治企业发展环境,对照“十不准”,加大查处力度,为招商引资、为企业发展营造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第二,加大《湖北省企业负担监督条例》的宣传贯彻力度,并以此为契机,把减轻企业负担,治理“三乱”工作抓好抓实;第三,继续抓好信用环境的专项治理,着力打造“信用随州”。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快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增强企业争取金融支持的意识和金融单位的服务意识,达到“银企双赢、共同发展”的目的。